清华温宗国:建设美丽中国,迈入生态文明新时代
发布日期:2024-10-06 24:19
来源类型:心灵墨者锋 | 作者:缪骞人
【494949澳门今晚开什么】 【2024新澳免费资料】 【2024澳门天天开好彩大全下载】 | 【澳门金牛版正版资料大全免费】 【新澳开奖记录今天结果】 【2024年新澳门王中王资料】 【管家婆最准一肖一码】 【新澳彩开奖结果查询】 【2024澳门天天开好彩大全开】 【4949澳门免费资料大全特色】 【2024今晚澳门特马开什么号】 【2024新澳门正版免费资木车】 【2O24澳彩管家婆资料传真】
生态文明建设是党中央准确把握我国发展阶段特征,审视汲取工业文明经验教训,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治国理政新思想,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不断取得了重大进展。本文主要从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和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两个方面进行讲述。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一、新时代理论体系丰富,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我国在世界上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执政理念、国家战略、发展目标,在全社会加以推行,是对人类文明作出的又一次重大贡献。近五年来,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2013年联合国通过了推广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决定草案,2016年又发布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总书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观,“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历史观,“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观,“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系统观,“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家园”的代际公平观等等,成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思想基础与理论根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法律法规日趋完善。
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完成了顶层设计,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愿景、重点任务和制度体系。截止2016年底,38次中央深改组会议中审议并通过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相关文件多达46份,涉及到全部8类生态文明制度,国家有关部委发布了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相关的政策文件31份。各项改革任务稳步推进,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基础性制度框架初步健全。制定修订生态文明相关法律达十几部之多,新环保法、大气污染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保护税法等,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构建最严格的环境资源法律制度,让法律长出了‘钢牙利齿’。中央主导、查企督政并举、督政为主的中央环保督察已实现全国全覆盖,问责人数超过1.7万,地方已办结9.7万多件群众举报。
三、产业转型步伐加快,绿色发展成为新引擎。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绿色环保产业发展壮大,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大幅下降。2016年煤炭去产能2.5亿吨,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的比重下降到62%,但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23.3%。2016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约5.1万亿元,五年来年均增长超过15%。新能源汽车产量达51.7万辆,太阳能电池组件产量57700兆瓦,均为全球第一。LED照明产品产量近80亿只,占全球80%左右。各类资源与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2016年与2011年相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6.9%,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9%,相当于少消耗能源10.2亿吨标准煤。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强度、工业用地场均收入等指标均取得增长。
四、生态环境成效显现,引领全球环境治理。
打破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一手较硬、生态环境保护一手较软”的怪圈,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深入实施,出硬招,挥利剑,治污攻坚战向纵深挺进,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生态保护成效初显。2016年与2013年相比,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PM2.5平均浓度分别下降33.0%、31.3%和31.9%,地表水达到或好于III类水质断面比例比2010年提高16.4个百分点,劣V类断面比例下降到8.6%。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退耕还林还草面积等持续上升,已建成各级自然保护区147.33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8%,高于世界12.7%的平均水平。2015年正式向联合国提交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提出了比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的承诺更进一步的减排目标,2017年更是计划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联合国副秘书长兼环境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表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经验,正为全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借鉴,贡献中国的解决方案。
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当前,通过生态文明机制体制改革加快建设美丽中国,是破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需求与生态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的必然之路。
一、认真学习领会十九大精神,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十九大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应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增强“四个意识”,深入领会、全面贯彻,真正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二、发挥制度优势和后发优势,打好环境治理长久战和攻坚战。
许多发达国家在遭受污染的严重影响后,从开始痛下决心治理到治理初见成效,通常也历经20-30年乃至更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1952年 震惊世界的英国“伦敦烟雾事件”发生促使政府开始“重典治霾”,1956年出台《清洁空气法》,随后密集颁发相关法律法规,采取严厉治理措施,直到1980年SO2和黑烟才开始大幅下降。我国环境问题大规模爆发是集中在2000年之后,包括2007年太湖水污染事件,巢湖、滇池蓝藻爆发,2013年全国性大规模雾霾天气等。虽然近年我国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离整体生态安全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应该发挥制度优势和后发优势,力争缩短资源环境问题解决进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实现更低的人均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峰值,在较短时间内解决资源环境问题。
三、构建法律标准政策体系,形成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四梁八柱”制度框架初步构建,一些重大制度相继出台。整体上看,当前的制度体系约束机制多、激励机制少;有些制度涉及重大利益调整,统筹协调难度大。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完善生态文明管理体制、健全目标导向机制、构建市场化机制、强化法制体系建设、建立全民参与机制。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架构下,应当加快完善国家生态文明立法司法体系,制定、修改和强化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不断创新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工作机制,实现立法与改革决策相衔接,形成生态文明法制建设的整体合力,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底线保障。
四、强化环境科技创新,持续加大环保治理投入。
科技创新和资金投入是环境质量改善的关键支撑。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具有典型的经济外部性,一方面需要国家的制度安排,另一方面需要政府切实加大投入。根据世界银行分析,环境治理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5%~2%,环境污染才能得到有效治理,达到2%~3%环境质量才能得到改善。发达国家环境治理投入占GDP比重高于2%是常态,而我国“十二五”期间的比例约为1.45%。应进一步转变观念,切实加大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污染治理、节能环保产业的资金投入及资源配置,在环境治理过程中把科技创新放在突出位置,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继续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环境基础设施领域,调动民间资本积极性。
五、坚定走绿色发展道路,深度参与全球绿色合作。
我国自然资源禀赋的国情是总量大,人均少,质量总体不高,这决定了我国不能走高投入、高消费的欧美老路,必须把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得到高效循环利用、生态环境受到严格保护的基础上。应抓住绿色低碳发展机遇,创新绿色发展路径,建设绿色城市、绿色交通设施、绿色建筑,在生产、消费、社会探索绿色发展路径。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中国立场和世界语境阐释好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到“一带一路”战略,推动2030年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渗透到国家公约谈判、履约等各种国际双边、多边外交场合,使之转化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作者简介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秘书长,从事资源环境系统分析及规划管理、资源环境物联网及大数据技术,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青年拔尖人才、环保部环境保护科技先进个人等。学术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合作发表论著10多本,学术论文120多篇,SCI论文收录60多篇、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0多项。主持包括国家973计划等国家课题30多项以及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等规划课题50多项。担任国家“废物资源化科技工程”重点专项总体专家组成员、国家资源环境技术预测专家组成员,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环保部、工信部等资源环境领域的决策咨询专家,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循环经济分会专家委员会主任以及中国管理科学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等常务理事或副主任委员。
张:
7秒前:整体上看,当前的制度体系约束机制多、激励机制少;有些制度涉及重大利益调整,统筹协调难度大。
朴韩率:
4秒前:应抓住绿色低碳发展机遇,创新绿色发展路径,建设绿色城市、绿色交通设施、绿色建筑,在生产、消费、社会探索绿色发展路径。
付航:
6秒前:应进一步转变观念,切实加大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污染治理、节能环保产业的资金投入及资源配置,在环境治理过程中把科技创新放在突出位置,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
Uche:
7秒前:继续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环境基础设施领域,调动民间资本积极性。